jekeyhui99 发表于 2017-3-31 14:46:38

谁杀死了白海豚?

http://n.sinaimg.cn/transform/20151025/4egx-fxizwsf8830299.jpg10月21日下午,广州渔政出动3艘快艇在广州市区的珠江江面搜寻白海豚。
http://n.sinaimg.cn/transform/20151025/--dD-fxizwsi5582419.jpg  10月22日上午11时41分,白海豚在广州珠江西航道江面上向佛山黄岐方向游去,没过高架桥,又折返游回广州方向。
  每年平均接到15-20头白海豚的死亡报告,由于许多尸体腐烂状况严重,无法判断死亡原因,只能尽力对其中的人为因素进行分辨和呼吁。  5%-10%的白海豚身上,有渔网造成的永久性勒痕,还有的背鳍、胸鳍被勒断,眼睛被勒瞎。  误入内河后不走,说明白海豚身体健康有问题。这是肯定的。关键是它的健康问题,是否自然造成的。  相对整个海豚种群来说,误入内河的概率并不大。不管是相关研究还是救助,对海豚种群保护的直接贡献都不大,更多的是社会文明和价值取向的表现。  ———中山大学副研究员林文治  近两周时间里,迷失珠江的白海豚“大白”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演绎了一段多重“逆转”的曲折故事,至今仍留下了一个略带无奈、不甚乐观的“开放”式结尾:“大白”仍滞留珠江,身体状况已承受不起激烈的救护方式,人们只能“顺其自然”,继续跟踪观察和守护。  2015年10月16日,在佛山东平河迷失5天之后,“大白”在50多艘船只的驱赶和护送下回到莲花山入海口,本以为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谁知剧情峰回路转:被送归的第二天,广佛交界处的珠江大桥水域,就出现了它的身影。  在与广州渔政队员们捉了几天迷藏后,22日,“大白”还是被快艇掀着水浪赶到下游的珠江后航道上、鹤洞大桥下游。本以为第二次回家路也将顺利,结果,一夜之间,23日上午,“大白”又回到上游广佛交界处,让人们前一天的努力化为泡影,也使自己的回归之路越发渺茫。  至昨日,“大白”仍在金沙洲南端一片相对宁静、宽阔的水域游弋,带着溃疡日益严重的皮肤。不知它是否明白,它的生命之路,恐怕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危险的珠江  “这正是我担心的,如果它的身体真的无法适应,再勉强驱赶也只是徒劳。”多年研究中华白海豚的年轻学者、中山大学副研究员林文治叹息。  22日,看到广州拍到的珠江白海豚的照片,林文治立即认出,这正是佛山几天前送归大海的“大白”,也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接连两次误入内河深处,说明它的状态有很大问题,恐怕再驱赶一次,它也可能会再回来———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在人类眼中,“大白”仍是海豚族群一贯的可爱模样:友好、活泼、憨态可掬,中华白海豚特有的略微上翘的“唇线”,让它看起来像在“微笑”,纯白的体色在江水、阳光下相当耀眼,每次露面都会引起人们明星般的追捧。  但对白海豚来说,珠江其实只意味着死亡的威胁:不适宜的淡水环境,无休止的水底噪音,一座接一座的跨江大桥……白天喧闹的桥梁,是白海豚行进的障碍。高铁、地铁、机动车发出的巨响,通过桥墩传入水中,形成许多个噪音形成的“隔断”和“笼子”,它钻出一个又陷入另一个,迷失了大海的方向,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南都记者跟随渔政船只追踪发现,“大白”流连最多的金沙洲南端、珠江大桥上游附近水域,的确是珠江航道上船只较少、离城区较远的一片宁静区域,北面、西面、东面的三座有列车经过的跨江大桥,把这里围成了一个略为宁静的“笼子”。  更别说,珠江里食物不多,没有撒开网的渔船供它跟着捕食;水巴、运输船等川流不息,钢铁船身、螺旋桨都是随时致伤、致死的“凶器”……  实际上,珠江对它最为致命的伤害,是淡水中低盐度的危害。中华白海豚的天生栖息地是在珠江口的咸淡水交汇处,它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这种盐度,到了内河的淡水环境,体内体外产生的渗透压导致了它们身体细胞进水、破裂,以致皮肤大面积的溃疡。与刚到佛山时相比,“大白”身上的确已经长出黄色、褐色的溃疡。  健康亮红灯  事实上,白海豚是种聪明的动物,它的智商可以达到人类5岁孩童的水平。但是,5岁孩子也知道趋利避害,白海豚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冲进危机四伏的内河淡水中?  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它们有可能在出海口追着鱼群摄食,误入河道里。如果是健康的个体,会依靠自身的回声定位系统,游回大海。  什么是回声定位系统?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它怎么运作?白海豚的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会反射回不同频率的信号,信息由海豚下腭一个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  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  “其实,正常情况下它不会误入内河,若误入又回不去,肯定是定位系统出问题了,这也是种自然现象,任何动物都有生老病死、衰老的情况”,在23日下午的媒体通报会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林文治说,相对整个海豚种群来说,误入内河这种事情其实发生的概率并不大,不管是相关研究还是救助,对海豚种群保护的直接贡献都不大,更多的是社会文明和价值取向的表现。  “误入内河后不走,说明它身体健康有问题,这是肯定的,关键是它的健康问题,是否自然造成的。”林文治说。  “凶器”:螺旋桨、渔网、蚝排  的确,一切外界影响,在白海豚身上会内化为健康问题。哪些影响因素是“自然”的,哪些是非自然的呢?观察到的死亡情况,能说明一些问题。人类对这种生物的了解有限,但寿终正寝的海豚和死于非命的海豚,在一些较新鲜的样本中还是可以区分的。  在珠江口附近水域,至少还有1800余头“大白”的同伴,成立十多年的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根据它们背鳍的形态为它们建立“档案”,“大白”在数据库中的编号是“0421-YI”,2011年首次被拍到。  近些年,管理局越来越多地参与白海豚救护活动,珠三角一带发现的白海豚死亡、搁浅、误入内河等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视野。  曾在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的林文治告诉记者,管理局每年平均接到15-20头白海豚的死亡报告,由于许多尸体腐烂状况严重,无法判断死亡原因,他们只能尽力对其中的人为因素进行分辨和呼吁。  来自人类的威胁,有一些听起来残忍而意外,如螺旋桨致死、渔网误捕致溺死。2004年,珠海港湾大道珠海疗养院附近海域发现的一头白海豚尸体,就是被螺旋桨打伤致死。它身上布满伤痕,最大的一处有近40厘米长。致命伤口出现在海豚背部,而不是肚皮上,就说明它是生前被螺旋桨打死。  有的会被往来船只撞伤撞死。桂山岛背面的港海航线上,就有渔民反映,曾看到被喷射水翼船撞死的白海豚。  一个月前,深圳海滩上一头死亡白海豚身上布满的伤痕,被认为是被附近成片蚝排割伤、困住以致死亡的。  渔网的误捕,会给白海豚带来永久的伤痕,有时甚至致命。白海豚喜欢尾随渔船捕食,虽然它们很聪明、难以被捕到,但遇到渔船突然拐弯或掉头,它们反应不及,就有可能直接冲进网里,由于只能向前游,它们只有冲破渔网才能逃走。这个过程痛苦而危险,身体被勒伤还算轻的,不幸的会困在网中,无法浮出水面呼吸,最后只能活活溺死。  林文治说,他们检查到,5%-10%的白海豚身上,有渔网造成的永久性勒痕,还有的背鳍、胸鳍被勒断,眼睛被勒瞎。而这种看得见的伤痕,还是网眼较粗的渔网留下的,有些网眼只有两三个指头大小的渔网,它们留下的伤痕基本看不出来。  “慢性毒药”:  海洋工程、污染、船只噪音  除了直接的、暴力因素造成的伤害,对于白海豚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它们栖息地的流失。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在海边的15米等深线以内的狭长海域里生活,这条界限一般情况下离岸边有十几二十几公里。  而填海造地、桥梁建造、航道工程等人类大型海洋工程,使这片海域的一侧边界不断向里缩退,同时也破坏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潮间带生物和浅海鱼类失去家园,白海豚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因此越来越单调、贫乏。  珠江口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正好穿过白海豚保护区,一开始就被担心对白海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建设方早在几年前就制定了在保护区内施工的方案,称在桥梁、隧道、人工岛、施工方法等4大方面均有诸多调整,以保护白海豚:如深水区非通航孔桥由70米增大到110米,浅水区非通航孔桥由70米增大到85米,从而减少桥墩;施工方法由海上作业变为陆地工厂化作业,大大缩短海上作业的时间……为此,调整设计将相应增加工程造价36.7亿元。  大桥工程究竟对白海豚有多大的影响?去年,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公示的《港珠澳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认为,桥址会永久性占用海域空间,工程的打桩作业会带来高频噪音影响海豚的回声定位,施工引起的悬浮泥沙扩散、水质污染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白海豚的健康。  报告书认为,虽然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口工程建设不断,但似乎对中华白海豚种群没有构成重大影响,因为从1995年有调查数据以来该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还算稳定。但多个大工程的叠加效应可能将会凸现,将有可能改变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与分布。工程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叠加影响,并制订缓解措施,但该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变化趋势目前很难预测,只有通过常年监测,才能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  另外,还有违法捕鱼造成的渔业资源衰减,农药、油、废弃物倾倒区等对海水造成的污染等因素,都造成对白海豚生存的威胁。  关注  误入内河后如何救护?目前,广东处理误入内河的白海豚已形成一套评估、决策机制。省市渔业主管部门、执法力量、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长隆集团、广州海洋馆等单位,以及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鲸豚研究人员形成联动,现场观察、多方商议,根据情况作出决策。  一般来说,先进行跟踪观察,不进行人为干扰,看它是否能自主游回大海,之后评估河道现场条件、河豚身体状态,再来决定是否需要人为驱赶或引导其游回大海。  10月16日,在佛山东平河救助迷途的“大白”时,第一次成功使用“声驱法”将白海豚赶回入海口。遗憾的是,它很快又一次迷途,误入珠江广州河段,后来采用过一次小规模引导,但也发生“反弹”:它又趁夜间游回珠江内河。  目前,“大白”年老体弱,承受不了大规模驱赶带来的压力,捕捞救护也不太可行,因为珠江河道太宽太深,它一旦缠绕在过大的网具中,若无法拖出水面,会窒息死亡。  因此,救护人员决定“顺其自然”,只采取跟踪、守护的办法。  (南都记者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实习生 林妙莲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杀死了白海豚?